伊朗国家通讯社(IRNA):《列王纪》是伊朗诗人菲尔多西(公元940~1020年)以毕生精力创作的12 万行民族英雄史诗,是世界文坛为数不多的长篇史诗之一。这部史诗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它描写了从神话时期到历史时期伊朗 50 位国王统治时代的文治武功。
伊朗民族精神的结晶
《列王纪》中最突出的思想就是弘扬伊朗人的爱国情怀,歌颂伊朗人民不屈的民族性格。伊朗总统哈塔米1998 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伟大的诗人菲尔多西描写了伊朗神话传说,从而展现了历史进程中岿然不动的伟大的伊朗民族精神。”
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国,在世界古代史上曾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她当年居于世界各国的前列和矛盾的中心。波斯文明与东西方各主要民族文明彼此碰撞,互相交融,对人类历史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不幸,7 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伊斯兰军队推翻了伊朗著名的萨珊王朝。
此后200 余年,伊朗人民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的生活,政治地位的变化带来令人痛心的后果。伊朗原宗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被伊斯兰教所替代,民族语言波斯语受到阿拉伯语严重的冲击,痛失独立的失望情绪弥漫全国。伊朗人既怀念祖国辉煌的过去,也祈望民族光辉的未来,他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反抗。10~11 世纪之交问世的《列王纪》就是在思想意识领域中民族反抗情绪的集中反映。诗人菲尔多西多次明确地提示:“三十年我辛劳不倦,用波斯语拯救了伊朗。”
一部史诗拯救一个国家,这是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是十分中肯的评价。诗人创作《列王纪》的目的,就是复活伊朗古代光荣传统,重新确立民族自尊心。他明白地告诉读者:“我要使这些故事重新流传,作为对古代先人的纪念。”
一部描写历代国王业绩的史诗
王权承传:贯穿《列王纪》的始终。顾名思义,世界文学巨著《列王纪》写的是伊朗历代国王统治时期的兴衰大事,其中可独立成篇的故事达 20 余个。王权的更迭和传承构成史诗的重要篇章,形成一条主线,串联全书所有故事,也可以说,所有故事都由王权更迭与传承生发出来的。
像一切古代君主一样,伊朗历代国王为巩固其世代基业,都把王权涂上一层神秘色彩。他们利用一切手段宣扬天降祥瑞,君权神授。但在现实生活中,王权更迭却不得不由人操作。伊朗古代政权是家族统治形式,即武力强大的家族成为统治家族,统治全国。为不使王权旁落,其王权的传承方式就是父传子,家天下。
但实际展现在《列王纪》中的王位传承,却远比简单的父传子要复杂得多。如国王无嗣,应由何人继位,子嗣众多,如何决定取舍,继位者互相争执,应以何种方式解决,外族人争夺王权,应如何对付。所有这些,都会引发事端,激发冲突,酿成悲剧。
的确,我们在《列王纪》中看到的正是为争夺王位引起的一幕幕父子相残、兄弟反目、骨肉残杀、阴谋夺权的血淋淋惨剧。史诗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没有任何一个脱离这一王权承传的基本内容。正是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展开,才使得这些故事摆脱了一般曲折生动和 离奇变化的窠臼,而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和更深刻的社会内容。使读者洞悉奴隶制和封建制帝国的暴君统治的罪恶。
从两头咆哮的狮子中夺取王冠。萨珊王朝王子巴赫拉姆继承王位的经过颇具警示意义,不仅新奇有趣且令人毛骨悚然。巴赫拉姆是暴君耶兹德卡尔德的儿子,暴君死后,群臣怕再立一个暴君,便拥立皇族人霍斯鲁为王。当时巴赫拉姆远在阿拉伯,得到国内有变的消息,便赶回国内争取王位。
大臣在是否赞成巴赫拉姆为王的问题上分为两派,各不相让。最后还是巴赫拉姆提出解决办法,把王冠置于王座上,王座两边各拴一头狮子守护,谁想取得王位就从两头狮子中夺到王冠。霍斯鲁胆怯,立即表示他无意如此冒险。巴赫拉姆迈步上前,这时两头雄狮已把铁索挣断,咆哮着向他扑来,但他毫无惧色,两棒打下,结果了两头狮子,安然夺取王冠。
这个故事和喻意是深刻的,王冠虽近在咫尺,但要夺取到手,还要经受巨大磨难和考验,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巴赫拉姆夺得王冠,还算幸运。事实上,在夺取王冠的路上,所遭遇的阻碍是远比两头狮子更为狠毒和凶恶的人,即死死抓住王权不放的国王。为了保住王权,他们什么卑鄙无耻的事也干得出来的。
一个把儿子送上绝路的暴君。《列王记》中另一王子埃斯凡迪亚尔的命运,比巴赫拉姆要悲惨得多。他是暴君古什塔斯帕的儿子,古什塔斯帕还是王子时就迫不及待地向其父王要求提前登基。遭到拒绝后,远走罗马,以示抗议,后经动员回国登基。登基后,死死抓住王权不 放。他怀疑王子埃斯凡迪亚尔阴谋篡位,把王子囚在一座山间碉堡里。
后来,敌国土兰进攻,国王无力退敌,只好请王子出山并承诺退敌后让位。王子埃斯凡迪亚尔不仅武艺高强且刀枪不入,一战获胜。而古什塔斯帕再也不提让位之事,王子提及此事,他又设一计,让王子去锡斯坦把对朝廷不满的主要勇士鲁斯塔姆押解到宫廷,这分明是挑起两虎相斗,结果如何,对他的统治都是有利的。尽管埃斯凡迪亚尔识破了他的诡计,但他为王心切,违心地去了锡斯坦。
鲁斯塔姆也深知国王用意,他对王子好生接待,优礼有加,好言相劝,晓以大义,并答应随王子去宫廷,只是不要上绑。因上绑被押赴宫廷,对鲁斯塔姆这一位视尊严和荣誉高于生命的英雄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诗人在此展示了一场两位无敌勇士的激烈冲突,在其交锋之前,细腻而深刻地描述了这两位勇士人格和道义上的较量。埃斯凡迪亚尔为王心切,步步进逼,甚至不惜主动挑起事端。鲁斯塔姆则以大局为重,多方忍让,晓以利害,表现了一位元老重臣为国为民的良苦用心。
但鲁斯塔姆的态度终于不能使埃斯凡迪亚尔放弃早日为王的幻想,只能比武较量,鲁斯塔姆毕竟年老,不敌对手。后由神鸟指点,以箭射入埃斯凡迪亚尔双眼,结果了他的性命。死到临头,这位王子终于明白,他对鲁斯塔姆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全是古什塔斯帕造成的。”
诗人通过这则故事提示,一个擅权专断的独夫是什么伤天害理的勾当也干得出来的,他毫不留情地把亲生儿子送上绝路,另一方面,在这场悲剧中王子埃斯凡迪亚尔也不能辞其咎。他的权欲太重,不分是非,导致悲剧下场。这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
但没有权力欲望并不能保证不被牵扯到权力斗争中去,另一位王子夏沃什的性格与埃斯凡迪亚尔不同,但其下场同样令人感慨。
一个至今仍被百姓怀念的王子。夏沃什是国王卡乌斯之子,是当然的王位继承人。他年轻貌美,武艺高强。王妃苏达贝倾慕王子,几番挑逗,都遭到严词拒绝。她恼羞成怒,反诬王子对她非礼,国王不辨是非,不愿惩处王妃。夏沃什感到宫廷是不能久留的是非之地,在敌国土兰来犯时,他请缨拒敌。王子旗开得胜,一战成功。在有利的条件下与敌订和平条约。消 息传到宫廷,卡乌斯大怒,严令再战,进而扫荡土兰并杀死全部战俘。
夏沃什面临两难抉择,服从错误命令,会失信于人,并给两国百姓带来更多灾难。不执行国王命令,无法回宫复命,王位继承便再也无从谈起。他不愿失信于人,更不愿再把战火强加在两国百姓头上,经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抗命不遵。他交出军权,自己带少数随从借道土 兰,觅地隐居。
在这人物命运的转折关头,诗人细腻地描述了主人公的内心波澜,显示一个伟大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当夏沃什告别伊朗众将和军队,初到土兰在为他举行的豪华欢迎宴会上,他想起了祖国:这时,他不禁忆起故土伊朗/一声思乡的长叹发自肝肠/想起故国五内俱焚心肠似火/火燎肝肠,乡愁把人摧残折磨。
土兰国王对他这个送上门的贵客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想年老的卡乌斯死后,放夏沃什回国继位,伊朗岂不唾手可得。他不仅欢迎夏沃什居留土兰且招其为驸马。
事情的发展出乎人们意料,夏沃什居留土兰激化了土兰宫廷的权力之争。他成了土兰王位可能继承人的众矢之的,在王叔的挑拨下,他不仅失去国王的信任,并遭致国王的毒手。
夏沃什由正直的王子到伊朗大军统帅,由大军统帅到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性格中的光辉是忠于信守和关怀平民百姓。至今,伊朗百姓还深深地怀念他,认为生长在东方霍拉桑的一种红花是夏沃什被害流的鲜血生成的。
埃斯凡迪亚尔和夏沃什同是因王权之争而被推上绝路的,但是二人的理想和追求却截然不同。埃斯凡迪亚尔为了取得王权,甘心执行他父王的错误旨意,去讨伐鲁斯塔姆。夏沃什宁愿放弃唾手可得的王位,也不执行卡乌斯穷兵黩武的政策,分明显示二者人格的不同和理想的高下。
整部《列王纪》中,为夺取王权而上演的悲剧还很多。如在其开头,阿拉伯族的王子佐哈克为夺取王位与魔鬼同谋,设陷阱杀害父王,取得王位。伊朗国王法里东的长子次子认为他分封不公,而杀死三弟伊朗王伊拉治,企图统治伊朗。
萨珊将军巴赫拉姆楚宾起兵造反,意欲夺取王位,结果被害。在萨珊王朝后期,王子施鲁耶为夺取王权,利用手中力量,把父王囚入狱中,并派人把他刺死。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血淋淋的,都与王权有密切关联,揭示了王位承传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歌德提出:“说不完的莎士比亚”,我们可套用“说不完的菲尔多西”。有些研究者把《列王纪》的内容概括为战争和宴饮,显然失于肤浅。《列王纪》是伊朗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有豪华宏大的宫廷宴饮,有学士哲人的论辩问难,也有情意缠绵的爱情故事。
而在描述那些惊心动魄故事时,创造了成系列的人物形象,许多形象至今仍活在东方各族人民的心中。这是一部文学巨著,是一个东方古老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真实写照,是伊朗民族精神最完美的体现,是古老的波斯文明的结晶,其中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含量是在任何其他同类作品中所无法找到的。
在伊朗和世界文坛的影响
史诗《列王纪》问世千年以来,显示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它使对自己国家历史感到模糊不清的伊朗人民重新找回民族自尊心,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上,遇到外敌入侵,军队开赴前线时,士兵们就朗读《列王纪》诗句,以壮行色。
在文学上,《列王纪》是承上启下之作,它以古老的神话为基础,一直写到历史时期,把伊朗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以细腻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其情节生动,语言精练,在阿拉伯语冲击波斯语的情形下,对波斯语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保护作用。其次,其中的许多故事成为后世作家再创作的素材。
在波斯文学史上,利用《列王纪》中的故事再创作的诗人和作家颇不乏人。在世界文坛,《列王纪》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也早被有识之士发现和肯定,歌德和海涅都对菲尔多西和《列王纪》有过赞赏,海涅还专为菲尔多西写过悼诗。这位西方诗人满怀深情地追念其东方同道:在漫漫长年,诗人独居一隅/在思维的纺车旁日夜辛劳不息/ 编织着他绚丽的诗歌/诗人把自己祖国的往昔/把古代伊朗诸王的业绩/以他惊人之笔描绘在诗歌里。
俄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度评价菲尔多西:“从有人证明《荷马史诗》不过是希腊民间诗歌的结集以后,一切有识之士终于发现民间诗歌有极高的诗学价值。菲尔多西优美的创作,伊朗的《列王纪》也是如此,只不过这是改写过的民歌集。
在《列王纪》里有 许多章节,它们的美甚至在《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里都找不到。”英国诗人阿诺德和俄国东方学家茹科夫斯基都利用《列王纪》中的情节以本民族语言再创作。
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也热情赞扬菲尔多西和《列王纪》,他在《文学大纲》中指出:“他(菲尔多西)的诗名极高,在欧洲人所知道的波斯诗人中,他是他们所熟悉的第一个大诗人,如希腊之荷马一样。……《帝王之书》(指《列王纪》)有许多节是非常美丽的,其描写力之伟大与音律之和谐,没有一个诗人可比得上他。”英国《列王纪》的译者抑宾莱威在其译著前言中,论述了《列王纪》的美学价值,或者这段话可作为车尔尼雪夫斯评价的注释:“
《列王纪》是以波斯语撰写的集大成的著作,从中可看到《创世纪》、《奥德赛》、《失乐园》、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莎士比亚著作某些章节的韵味。令人惊奇的是,莎士比亚式的语汇常出现在波斯史诗所描写的情节中,正剧、喜剧和悲剧,在这里都可找到。自然画面的描写鲜明清丽,恰到好处,家族故事是其重要的组成,人物行动的广阔背景沐浴在一股神奇的光芒之中。”
菲尔多西在《列王纪》中多次提到中国的绘画、丝绸、美女……这是中伊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的见证,是诗人对华夏大地友好感情的流露。2001 年,为庆祝中伊两国建交 30 周年,中国文化部和伊朗驻华大使馆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举办《列王纪》展览,展出各种《列王纪》版本、图片、译本和作者生平资料。2002年,江泽民主席访问伊朗期间,与伊朗总统共同在两套《波斯经典文库》(包括《列王纪》)上签名,作为国礼互赠,分别由两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截止目前,《列王纪》已译成 40 余种 文字,其中全译的有土耳其(突厥语)、英、法、德、意、俄文译本。我国于 2002 年出版了译自波斯文的汉译全译本。
在菲尔多西陵园的展室中,有许多参观者留下的珍贵题词,其中有两位中国穆斯林写下的一个醒目的汉字书法条幅:“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987 年,笔者到此参观时,应其馆长的要求,续写了三联:诗人史诗,千古绝唱。远方来客,敬献心香。中伊友谊,日月同光。以表达对诗人的敬仰之情。
[原载《中外文化交流》2005 年第7 期]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