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11:53
Journalist ID: 5617
News ID: 85812866
T T
2 Persons
智慧之泉,品德之光:纪念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殉难日(一)

伊斯兰历 Shawwal 月 25 日,历史铭记着一位伟大灵魂的陨落——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的殉难。他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纯洁后裔中的第六位伊玛目,是连接天命与人间的桥梁。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追随者的道路,他的智慧和品德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通讯社将分两部分,带领大家走近这位伟大的伊玛目。今天,我们将从他的身世、尊号、品德开始,讲述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的传奇一生。

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公元703-765年/伊历83-148年),名贾法尔·本·穆罕默德,是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支派的第六任伊玛目。他以34年的伊玛目任期和对伊斯兰学术的深远影响而闻名,贾法里学派即以他命名。

伊玛目萨迪格诞生并安葬于麦地那的巴吉尔陵园,与他的父亲伊玛目巴基尔、祖父伊玛目萨贾德以及伊玛目哈桑(愿主赐他们平安)安息在一起。他享年65岁(一说68岁)。

在伍麦叶王朝衰亡与阿拔斯王朝崛起的权力过渡期,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为伊玛目萨迪格提供了传播教义的机会。据记载,他的门徒多达四千人,他对伊斯兰教法学、哲学等领域的贡献居圣裔伊玛目之首,因此什叶派伊玛目学派也被称为“贾法里学派”。即便在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创始人眼中,他也备受推崇——马立克·本·艾奈斯曾师从其门下,艾布·哈尼法更誉其为“当世最博学者”。

面对当时腐朽的伍麦叶政权和后来的阿拔斯王朝,伊玛目萨迪格秉持谨慎(塔基亚)原则,避免直接参与政治冲突。他拒绝了叔父栽德·本·阿里的起义邀请,以及艾布·萨拉玛·赫拉勒与艾布·穆斯林·呼罗珊尼的拥立请求。他告诫追随者不要以颠覆政权为目标。 

为了与追随者建立长效的联系,他创立了“代理制”机构,并在后任伊玛目时期不断发展,最终在小隐遁时期完善。 同时,他坚决驳斥当时盛行的“极端派”思潮,并宣布接纳此类主张者等同于叛教。

根据史料,阿拔斯哈里发曾召他从麦地那前往伊拉克。 旅居期间,他曾在卡尔巴拉、纳杰夫和库法短暂停留,并向门徒揭示了此前秘而不宣的伊玛目阿里(愿主赐他平安)的陵墓位置。

什叶派主流观点认为,伊玛目萨迪格是被阿拔斯王朝的曼苏尔哈里发毒害殉教的。 根据什叶派圣训,他生前指定儿子穆萨·卡齐姆(愿主赐他平安)为继任者,但为了保护继承人的安全,他指定曼苏尔等五人为遗嘱执行人。 他去世后,什叶派分裂为伊斯玛仪派、法塔赫派等多个支系。

现存约800部关于伊玛目萨迪格的著作,最早的有穆罕默德·本·瓦赫班·迪比里(殁于10世纪)所著的《萨迪格与艾布·哈尼法言行录》和《萨迪格与曼苏尔对话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包括阿萨德·海德尔的《伊玛目萨迪格与四大教法学派》、穆罕默德·卡齐姆·格兹维尼的《伊玛目萨迪格百科全书》以及巴基尔·谢里夫·古莱希的《伊玛目萨迪格学术大全》。

伊玛目萨迪格个人身份信息

他是贾法尔·本·穆罕默德·本·阿里·本·侯赛因·本·阿里·本·艾比·塔利卜(愿主赐他们平安),圣裔家族的第六位伊玛目。其母法蒂玛·宾特·卡西姆(尊称"乌姆·法尔瓦")是穆罕默德·本·艾比·伯克尔的孙女,以贞洁、高贵和美德著称的杰出女性。

这位贤母自幼在父亲(当时著名的学者)家中接受熏陶,后又从丈夫伊玛目穆罕默德·巴基尔(愿主赐他平安)处精研伊斯兰教法与知识。她不仅自身学识渊博,更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妇女解决宗教事务的权威。在先知家族中,她始终受到丈夫及其他成员的崇高礼遇。[1]

伊玛目萨迪格尊号释义

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以其卓越的品格和贡献赢得了诸多尊号。这些尊号不仅是赞美,更是对其伟大精神的肯定。

【萨迪格】(至诚者)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因其言谈绝无虚妄而亲授此誉,意为"世人中最诚实的语言者"[2]

【萨比尔】(坚忍者)

源于他在伍麦叶与阿拔斯两朝压迫下,对残酷迫害展现的非凡坚忍[3]

【法迪勒】(卓越者)

因其不仅是教法学权威,更是同时代所有学术领域的至高典范[4]

【塔希尔】(纯洁者)

象征其一生言行、操守与信仰追求达到的时代至洁境界[5]

【尊荣之柱】

被穆斯林公认为整个稳麦(共同体)的精神支柱[6]

【嘎伊姆】(复兴者)

毕生致力于复兴真主之道,捍卫先知(愿主福安之)的圣教体系[7]

【卡菲勒】(庇佑者)

持续资助孤儿、贫民等弱势群体,成为他们的生活保障[8]

【蒙济】(拯救者)

凡求教于他者必得正道,凡追随他者必获救赎[9]

伊玛目萨迪格尊称溯源

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拥有多个尊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艾布·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之父)  

• 源于其子阿卜杜拉之名  

• 圣训传述体系中最广为人知的称谓  

【艾布·伊斯玛仪】(伊斯玛仪之父)  

• 取自长子伊斯玛仪之名  

【艾布·穆萨】(穆萨之父)  

• 源自其子穆萨·卡齐姆(愿主赐他平安)的尊称  

• 象征与第八任伊玛目的血脉传承[10]  

伊玛目萨迪格诞生与殉难

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的诞生与殉难,是什叶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差异,关于其具体时间和方式,仍存在一些争议。下面,我们将梳理历史记载,探寻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诞生

关于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的出生年份,历史学家存在不同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 他于伊历80年(公元699年)在麦地那诞生。[11]

2. 他于伊历83年(公元702年)诞生,具体日期为主麻日(星期五),另有说法是莱比欧·安外鲁月(伊斯兰历三月)十三日夜晚(星期一)。[12]

3. 他于伊历86年(公元705年)出生。[13]

殉难

谢赫·萨杜克、伊本·沙赫尔阿舒布及《伊玛目明证》的作者均认为,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是被阿拔斯王朝的曼苏尔哈里发下令毒害而殉难。[14] 然而,谢赫·穆菲德则持谨慎态度,未完全确定其殉难方式是否为毒杀。[15]

关于他的归真日期也存在分歧:

- 穆菲德认为是在伊斯兰历十月(Shawwal)。[16]  

- 另有说法是在伊斯兰历七月(Rajab)中旬。[17]  

其殉难年份亦有不同记载:

- 伊历148年(公元765年)(此为最广为接受的说法)。[18]

- 伊历146年(公元763年)。[19]

根据不同传述,他殉难时的年龄为65岁[20] 或 68岁[21]。他被安葬于麦地那的巴基尔陵园,与其父伊玛目巴基尔、祖父伊玛目萨贾德以及伊玛目哈桑(愿主赐他们平安)相伴长眠。[23]

伊玛目萨迪格的品德

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不仅是伟大的学者和精神领袖,更是一位拥有高尚品德的典范。他的慷慨、仁厚、谦逊和慈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慷慨与仁厚

1. 穆法达勒·本·罗马纳(可靠的门生与传述人)前来拜见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时,向他诉说自己的窘境并请求祈祷。 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立即慷慨解囊,对侍女说:“把艾布·贾法尔送来的钱袋拿来。” 当钱袋递上后,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说:“这里有四百第纳尔,拿去用吧。” 穆法达勒连忙推辞:“不,以真主起誓!我只要祈祷。” 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温和地说:“我会继续为你祈祷,但记住:不要向人完全袒露困境,以免被人轻视。”[31] 这体现了伊玛目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注重维护对方的尊严。

2. 有位穷人向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求助,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问仆人:“我们有多少钱?” 仆人答:“四百迪尔汗。” 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立即说:“都给他。” 当穷人感恩离去时,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又唤回他。 困惑的穷人问:“您已施恩,还有何吩咐?” 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解释道:“先知说过‘最好的施舍是使人富足的施舍’,这些钱远不够。请收下这枚戒指,它价值一万迪尔汗,急需时可变卖。”[32] 这展现了伊玛目不仅慷慨解囊,更希望帮助他人摆脱困境的深切关怀。

秘密的慈善

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常在黎明前肩扛装满面包、肉食和银币的麻袋,暗中分发给麦地那的贫民。直到他归真后,人们才通过中断的救济明白这位匿名施主正是他。[33] 这体现了伊玛目默默行善、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

待客之道

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总是亲自款待宾客,奉上最丰盛的美馔。 用餐时常说:“最爱我们的人,当以最开怀的用餐来表达。” 每日命人准备十桌宴席,每桌供十人享用。 [34] 这体现了伊玛目热情好客、乐于分享的美德。

谦逊品格

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坚持坐草席 [35],拒铺华毯。有次询问某部落首领时,对方立即自称“是我”,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睿智点拨:“若你真是领袖,就不会自称‘我’了。” [36] 这展现了伊玛目谦逊低调、不慕虚荣的品格。

高尚情操

史料记载:某朝觐者误认钱袋丢失,在先知清真寺贸然指责正在礼拜的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温和询问金额后,当即给予一千第纳尔。待此人找回钱袋前来道歉时,伊玛目(愿主赐他平安)婉拒退款:“赠出之物永不收回。”当惊愕的询问者得知这是贾法尔·萨迪格时,不禁赞叹:“如此风范,方为圣裔!” [37] 这展现了伊玛目宽容大度、以德报怨的崇高情操。

结尾:

关于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的生平与品德,我们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明日,我们将继续推出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伊玛目的生平历程、学术复兴运动、《古兰经》注释、圣训精选、著作、政治生涯、宅邸被焚事件、赞颂集录以及相关轶事,敬请期待。

注释

[1] 古莱希,《圣裔传记百科全书》,第19卷,第23页。

[2] 沙米·阿米里,《伊玛目美德之明珠》,第185页。

[3] 伊本·焦兹,《历代名人镜鉴》,第5卷,第166页。

[4] 同上,第5卷,第166页。

[5] 同上,第5卷,第166页。

[6] 布哈里,《圣裔谱系之秘》,第34页。

[7] 伊本·沙赫尔阿舒布,《阿布·塔利卜家族美德》,第4卷,第281页。

[8] 同上,第4卷,第281页。

[9] 同上,第4卷,第281页。

[10] 同上,第4卷,第281页。

[11] 坎杜兹·哈乃斐,《友谊之泉》,第457页。

[12] 塔巴里,《贤者指南》,第271页。

[13] 伊本·沙赫尔阿舒布,《阿布·塔利卜家族美德》,第4卷,第280页。

[14] 萨杜克,《信仰要义》,第98页;伊本·沙赫尔阿舒布,《美德录》,第4卷,第280页;塔巴里,《伊玛目明证》,第246页。

[15] 穆菲德,《伊玛目派信仰校正》,第131-132页。

[16] 穆菲德,《引导》,第304页。

[17] 塔巴里,《贤者指南》,第271页。

[18] 宰海比,《哈菲兹纪念录》,第1卷,第157页。

[19] 迪奈瓦里,《知识集》,第256页。

[20] 塔巴里,《伊玛目明证》,第111页。

[21] 穆菲德,《引导》,第304页。

[22] 伊本·塔乌斯,《祈祷精髓》,第247页。

[23] 穆菲德,《引导》,第2卷,第180页。

[24] 发色极黑。

[25] 卷发:指头发自然卷曲。

[26] 前额宽阔:指前额两侧发际线后移。

[27] 面痣:身体上的痣,多指面颊上的痣。

[28] 复数形式,指多个痣。

[29] 伊本·沙赫尔阿舒布,《阿布·塔利卜家族美德》,第4卷,第281页。

[30] 穆菲德,《特选录》,第203页。

[31] 图西,《卡什传述人名录》,第121页。

[32] 麦吉利西,《光的海洋》,第47卷,第61页。

[33] 穆厄尼耶,《伊玛目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第47页。

[34] 穆厄尼耶,《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第46页。

[35] 阿塔伯基,《灿烂群星》,第5卷,第176页。

[36] 伊本·赛尔德,《大等级》,第1卷,第32页。

[37] 穆厄尼耶,《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愿主赐他平安)》,第48页。

Your Comment

You are replying 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