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国家通讯社(IRNA):内扎米·甘泽维(1141~1209)出生于伊朗西南地区阿塞拜疆的甘泽城,内扎米是他的笔名,意思是“珍珠”“和谐的语言”。关于他的生平,翔实的记载很少。据说,内扎米家道小康,曾在故乡甘泽城的伊斯兰教经学院读书,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除了文学,在神学、哲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由于抒情诗写得很好,他曾得到宫廷的赏识,但他不愿以诗取悦当政者,没有成为宫廷诗人,毕生清苦,晚年过着隐士般的生活,终老于故乡。
内扎米生活的时代,适逢塞尔柱王朝繁荣安定并向外扩张的时期,这时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内扎米的故乡甘泽市就是当时阿塞拜疆的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兴起。塞尔柱王朝鼓励农耕的政策,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并对纷纷前来投靠宫廷的诗人学者予以保护,这就使中古伊朗文学再度繁荣,伊朗诗歌创作的中心自东向西转移,诗风细腻委婉、典雅含蓄的“伊拉克体”替代了诗风质朴平易、明白晓畅的“霍拉桑体”。
内扎米终生都在家创作,他是中古伊朗文学“伊拉克体”诗歌的代表诗人。他最著名的诗歌创作是合称《哈姆赛》(亦译为《五宝集》或《五卷诗》)的五部长诗,即《秘密宝库》《霍斯陆与西琳》《蕾丽和马季农》《七美人》(又名《七美图》或《七宝宫》)和《亚历山大故事》。五部长诗共有六万个联句(或谓六万则俳句),即十二万行。
在中古伊朗文学中,首开叙事诗先河的诗人是菲尔多西,他的《列王纪》叙述了阿拉伯人入侵前几千年伊朗历代王朝的兴衰史,君主和勇士们的丰功伟绩,它的故事大部分来自过去保留下来的文献和人民口头创作,所以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而内扎米的创作,由于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神话的色彩,则明显地走向了现实,更多地描写了人间的爱恨情仇、尘世的悲欢离合。他的故事中出现的已经不是那些由于郎才女貌或巧遇事事如愿以偿的互结连理或天作之合之类的美满婚姻,而是在封建制度压迫下和市民阶层中由于封建伦理观念的矛盾和冲突造成的不幸男女的悲惨命运。
内扎米的五部长诗,特别是其中的《霍斯陆与西琳》和《蕾丽和马季农》,就像他的笔名一样,好比串串珍珠,一串比一串精奇,写出了人世间的绝唱,下面我们就把他五部长诗的内容,主要是故事情节与艺术成就,简单介绍如下:
(一)《秘密宝库》。写于1174年,内扎米最初是伊斯兰教中正统的逊尼派的虔诚教徒,受逊尼教派典籍的影响,他的第一部诗集《秘密宝库》是以伦理和宗教训诫为主要内容的箴言故事集,一共有20章,每章一个故事。《秘密宝库》虽然是五部诗集中最短的一部,但它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当时封建统治者施行的暴政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诗人的意图明显地告诫当时的执政者,要体察民情,不要肆意妄为、残民以逞。
后来内扎米转而信仰神秘主义的苏菲教派,他的诗风和创作内容也有所改变。
(二)《霍斯陆与西琳》。写于1181年,取材于历史文献所记载的萨珊王朝第23位国王霍斯陆与亚美尼亚王妃的侄女西琳公主的爱情故事。在内扎米的创作中,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从传统的训诫诗发展到爱情叙述诗,而且他在这个故事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增加了据说是来自中国的能工巧匠法尔哈德的故事。法尔哈德是一个石匠,一次偶遇,结识了少女西琳,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为了爱情,他接受了霍斯陆的苛刻条件,去开凿一条穿过比斯通山的运河,霍斯陆答应法尔哈德在山开之后就成全他与西琳。当法尔哈德以惊人的毅力,运用鬼斧神工进行开凿运河的工程即将告成时,霍斯陆却诓骗法尔哈德说西琳突然死去,法尔哈德听说后就喊着西琳的名字从悬崖上跃进深渊。这部诗集虽然取材于历史上贵族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内米扎却在原来的故事中穿插了石匠法尔哈德的故事,使这个爱情悲剧具有了新的内容,把封建统治者霍斯陆在爱情上的自私与阴险和石匠法尔哈德纯朴真诚的爱情作了鲜明的对比,从此法尔哈德和西琳就成了纯真爱情的象征。
(三)《蕾丽和马季农》。是内扎米根据流传在阿拉伯民间的传说写成的。传说中,阿拉伯阿米里亚部落的酋长因为没有子嗣,每日祈祷上苍,终于得到了一个儿子,起名吉斯,长大后在学校里和美丽的姑娘蕾丽同窗共读,终日在一起耳鬓厮磨,渐渐地产生了感情,互相爱慕,变得难舍难分,这样就招致了部落的非议和邻里的责难,最后导致蕾丽的父亲逼迫自己的女儿退学,从此,二人便不能再见面。吉斯由于不能和所爱的人见面,饱尝分离之苦,变得疯疯癫癫,整日在蕾丽家周围徘徊,因而被人称作马季农(阿拉伯语是“疯子”的意思)。蕾丽被家庭强行嫁给了一个贵族,但她所适非人,仍然想着马季农,坚决不与丈夫同床共枕,最后抑郁而死。蕾丽被迫出嫁后,马季农遁至荒郊野外,独自在大漠流浪,甚至与野兽为伍。蕾丽逝世的消息传出后,马季农赶来,扑倒在她的坟墓上放声恸哭,最后也因悲伤过度而终。内扎米就把当时封建礼教作祟造成的这一爱情悲剧撰写成了他的第三部叙事长诗。
(四)《七美人》。写于1194年,是内扎米晚年之作,取材于伊朗萨珊王朝著名君主巴赫拉姆·古尔的传说。这部长诗由许多短小而曲折的故事组成,长诗中叙述巴赫拉姆·古尔取得王位后,从印度、土耳其斯坦、花剌子模、斯拉夫、马格里布、拜占庭等地娶了七个美丽的公主为皇后,她们在巴赫拉姆·古尔的宫廷中,仿照《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里的方式,轮流讲故事给国王古尔听。从长诗的外形看,好像是故事诗,但实质上却隐含着诗人内扎米的政治理想和对国王的要求,也就是他希望一国之君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善待人民和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从下面所举这部长诗中的一个故事就可看出诗人写这部长诗的用意所在。
长诗中描写巴赫拉姆·古尔武艺高强、神勇过人,尤其善射,喜欢狩猎。有一次,他同他最喜欢的一个歌女飞特纳一起出去打猎。古尔有意要在喜爱的姑娘面前炫耀自己神奇的骑射技艺,以便获得姑娘赞不绝口的夸奖。他很快便用箭射中了一只野驴,但飞特纳不仅表示毫不佩服,并且说这没什么稀奇,不过是功夫到家,熟能生巧而已。古尔表演骑射绝技的结果是事与愿违,作为一国的国王,面子上实在很难堪,古尔大为动怒,便让随从的将军把飞特纳处死。
在飞特纳的恳求和劝说下,将军没有处死她,并把她安顿在自己乡下的城堡里。这时飞特纳找来一只初生的牛犊,每天背着它上下一次一个六十级的塔顶。这样过了六年,牛长大了,飞特纳的气力也随之增加了。这些情况都是瞒着国王进行的,他对此一概不知。六年后的一天,国王古尔照例出外打猎,这个将军在国王狩猎的间歇,请他到自己的城堡中作短暂的休息,他就向国王讲到有一个身体瘦弱的姑娘能背着壮牛上塔的事,国王不信。于是将军就让飞特纳出来当场表演给古尔观看,长诗是这样形容的:
她穿戴了中国的衣裳和宫装,
尽量流露出脉脉含情的目光。
她用麝香抹在自己的小脸上,
她用魅力加在自己的青春上。
……
今天的眼色、妍痣和各种装饰,
都是预备来进行一次大战役。
……
为了使月亮重获皇上的宠爱,
她匀和地使用七种胭脂粉黛,
……
她举起巨牛,用她纤细的手腕,
这次牛身上也闪耀着金刚钻。
她轻快地顺着梯级爬上塔顶,
背着重负向巴赫拉姆皇帝直奔,
她颈上背着牛,很快就站在他的身旁。
古尔一看,实在弄不明白,只是觉得奇怪。这时飞特纳说:“谨把这头肥牛献给我的君王。”并且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决找不到第二个人能把这头牛背到塔顶,任谁也不能!”而古尔这时也立即回答说:“这不是靠力气,而是先下功夫,勤学苦练的结果。”,接着又说:“你没有理由拿这来骄傲自满。”飞特纳也就毫不客气地回敬说:
皇帝打野驴用不着学习,
背起肥牛却要学习,不用气力。
我背着牛在陡直的楼梯上走,
只是因为练习的久,功夫深厚。
可是你射中一只普通的野驴,
人家提到练习你就一字不许。
这一直截了当的回答,使得一向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古尔立即醒悟,这个俏丫头原来是有备而来,也后悔当初自己的措置失当,诗中接着写道:
皇帝立刻懂得这沉重的话语,
忍不住扑向这突厥族的美女。
他突然明白他深爱这个姑娘,
珍珠似的眼泪落在月亮身上。
他紧紧地拥抱她请她宽恕,
她也感动得粉脸上滚着泪珠。
这部长诗整个的故事情节是讲巴赫拉姆·古尔凭自己的勇武在战争中怎样取得胜利,又用种种办法从七个国家娶了七个公主,也就是七个出色的美女,在胜利冲昏头脑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不仅不理朝政,寄情声色,还听不进任何逆耳的谏言,幸亏有像飞特纳这样敢犯颜直谏的女子,后来又受到一个老牧人的教育,使他幡然悔悟,改过自新,严惩了残害庶民百姓的臣下,焚毁自己的宫殿,遣散宫妃,一心一意治理国家,为百姓谋福利。
在当时来说,以飞特纳这样一个供人娱乐、伺候人的弱女子使一个目空一切、听不进任何逆耳之言的封建帝王改过自新,走上正道,正应了我国民间俗语所说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是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应该洗耳恭听和警惕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真正想要民富国强,实行民主政治,那就应该给予每一个公民以均等的机会和权利,广开言路,海纳百川;深入到广大孤苦无告的弱势群体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再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选择贤能者来担当重任,也就是我们国家古语所说的“选贤与能”,即从13亿人民中间“选贤与能”,而不是从哪一个特定的既得利益阶层或一个小圈子里选拔人才,这样终究是不能成事的,只能事与愿违,愈搞愈糟,失去民心。